欢迎光临大为书画网    今天是: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   
大为书画网
书画评论
返回上页
您当前的位置:大为书画网首页 -> 书画评论 -> 查阅
刘灿铭:书法的势


来源:无    浏览次数:4190    日期:2021/6/18

 

 

本文作者 刘灿铭先生

    刘灿铭,江苏靖江人。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,师从王冬龄教授。现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,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、江苏省政协常委,江苏省文联委员,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,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,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,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院长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

编辑: 大为书画网
作者: 刘灿铭

    历代书论中关于势的论述非常多,贯穿于汉代以后书法发展的整个过程。也可以说,古代书法中包含着势,势存在于书法之中。书法是写字的方法,其本质是写字,但仅仅写字是远远不够的,如果把势加进去,就可以更好地解释书法了,可见势在书法中的重要性。
    书家在技法成熟后,可能就不太关注势的问题了。关于势的概念,有很多说法,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关键词:一是力量,势是有力的;二是趋向,趋向就是趋势和方向;三是变化。这三个关键词可以解释“势”的本意。接下来,我就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对书法中势的理解。

势的传统

    回溯传统,甲骨文至少规定了两个方面的书法元素。一是从上往下沿着龟甲的弧线进行刻写,呈纵式,且为从右往左的顺序;二是势态的变化。甲骨文的每个字都是不稳定的,但有方向感,有字与字之间的承接关系,当然,还有整体浑然天成的章法,每个字的势在整体中都是和谐的。

甲骨文

    随着书体的演变,其一是不断地规整,其二是不断地便捷,就是快写、草化。在不断地规整中,势在不断地消解,从外在的势转向内在的势。秦小篆从外形看,线条之间很少变化,横平竖直,粗细一致,达到了成熟规范,是静态的势,是内敛、平静、安静的势,将书体推向了高峰。当然,也不可过度美术化,不然字的势就会被消解掉了,便呆板、不活了。不断草写的过程就是不断突出势的过程,最终产生了书体的革命,出现了隶书。各种书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势态,所以,草写的过程就是强化势的过程,在书体的演进和生成过程中必将产生新的书体。早期隶书不断规整至东汉隶书成熟时,势又转向了内敛,书体走向了规范,组成势的三个关键元素就少了——变化少了,字的方向和趋向感也便减弱了,外在的力量感也随之减弱。隶书不断地草写演化为草书,草书的势更加丰富,点画、结构和章法都充分体现了势。之后,草书不断规整,过程中有草、有楷、有行,比如钟繇早期的楷书作品是不稳定的,势就多一些。随着楷书的不断规整,至“初唐四家”、颜柳,尤其到了柳公权,已接近了美术化的表述,势就比较少了。正因为如此,取法柳体的作品入选当代展赛相对比较困难。可见,势的弱化不符合当代审美、快节奏的生活和当代书法发展的要求。
    在当代书法发展的40年中,如果像早期不按书体进行评审,大部分入展作品都是行草书,篆、隶、楷书作品占比仅有五分之一左右。现在分书体进行评审,也是为了保护和引导当代书法各种书体的协调均衡发展。正因为势,行草书在当代书法发展中的贡献是最大的。唐楷规范,势少,取法唐楷同样不好入展。当然,我们在取法唐楷时,也没有很好地挖掘其内在的势。仔细品读,唐楷的变化其实很多,学习者没有很好地将其挖掘出来,把细微的变化或不太凸显的势损耗掉了,导致了取法唐楷的现状。同时,这一现状也提醒我们在学习中要关注这些细小的、内在的势。唐以后,书法的发展就不再涉及到书体的规整和草化问题了。宋人尚意,更多关注到书法中精神层面的势。宋之后就是书法本体的势和精神层面的势的混合,只是哪个方面更加突出罢了,这与书法理论中“势”的发展是相吻合的。

钟繇《得长风帖》(局部)

    以上简单梳理了书法中势的传统,可以说,书法传统中势无处不在。如果把势丢掉了,就丢掉了书法的本质,就不传统了。如美术化的楷书或其他,只保留了表象的形,而缺少了书法本质的势,也就缺乏了传统。

势的范围

    梳理古代书法文献时,我们会发现势无处不在,无所不包,书法的各个方面都是跟势有关的。我认为,需要特别注意势核心的三个方面。
    首先是笔势。笔势主要指向笔法。笔法是书法最基本、最重要的部分。线条两头的形态包括方、圆、藏、露等,线条的运行过程中还有中锋、侧锋等。方笔就是取“方势”,圆笔就是取“圆势”,藏要用逆,逆笔就是取“逆势”,露要有方向,方向带有势,可以称为“露势”。运行的侧锋就是侧势。中锋用笔很难做到纯粹的中锋,不是绝对的“中”,实际上也存在势。当然,还有顺势。运行的过程有顺势和逆势,不管是逆势还是顺势,都要具有书写性。
    其次是体势。体势主要指向的是结体。结体尤其要关注三种,即纵势、横势和方势,它们指向不同的审美。纵势、横势一般指向俊美,方势主要指向古拙,当然也有例外。字势偏方,审美就指向优美的另一面,如魏碑、墓志中很多结体都是方势。还有,在不同书体中的势态的发展,很多是不稳定的。这种不稳定性,一定要和谐,如《散氏盘》,虽结字不稳定,但整体是和谐的。书法实践就是在处理矛盾,结体内部的矛盾、结体与结体之间的矛盾、黑的线条矛盾、白的空间矛盾,等等,在临摹学习中要多关注矛盾的处理。
    最后是气势。气势主要指向两个方面,一是章法,二是精神。章法的气势是字与字、行与行之间的处理关系,是作品整体的气格。从技法层面讲,是上下之间的呼应关系、行与行之间的对应关系,要能达到气韵生动,即所谓的贯气。从精神层面讲,气势是作品大的气格,体现了作品的意趣,也是生动、灵活的表现。

势的时代

    当下对势的认识,就是时势。置于书法中,就是势能够符合当代的书法审美,要把自己对势的认识置于我们的时代中去考量。我们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,作品中要体现新的东西,还是要回到传统中去找寻,要挖掘传统中各种势的呈现。在临写中要多一些思考,多一些关注,以前没注意的,现在注意到了,就是新的发现。“有中生有”就是重新发现了以前忽略的东西,这就是新的表现。因此,要多去挖掘传统,传统越深出之越新。

势的体现

    书法作品中的势可以体现灵动,体现情感,体现力度,体现风格。
    体现灵动。灵动就是活泼,不呆板,富有变化。灵动体现在用笔、结体、墨法诸方面。用笔灵活,节奏感强,有势的方向感;掌握好笔势,线条不会死板,就有活的气象;活的线条组合成结体,结体同样灵动。古人不同面貌的结体呈现出活灵活现的特点,生动的势态生出无限变化,静态书体的结字要力避刻板,不能消解体势。比如唐楷,要研究其细小的变化和趋向,把细腻的东西充分展现,才是真正的唐楷精神。书法的变化离不开墨法,墨的变化已成为当代书法重要的元素,墨的灵性还原了墨的本质,实际上也是“墨势”。气韵生动的书法离不开灵动做支撑,灵动已是当代书法的评判标准之一。
    体现情感。书法是由每个个体创作出来的,个体都有各自的情感。在选择传统法帖时也是带着感情的,有的刚开始是无意识的,当逐步清晰之后慢慢会变为有意识。历代带有情感式的作品很多,颜真卿《祭侄稿》充分体现了势,作者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作品中,这是从大的情感方面来说。如果从这件作品的局部来看,一开始还能控制情绪,写得相对工整、缓慢,随着情感的变化,越来越激越,越写越潦草,甚至不惜涂改,这就是情感变化的体现,也是情感的势。当然,也有情感变化比较缓慢的,如《兰亭序》,作者是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书写,势相对稳定。为何取法《兰亭序》的作品很难满足当代情感的需求?原因就在于势的发挥彰显不够。前面说过,作品高度成熟就是势的消减,作品的势内敛或不充分展现,可能就没有势了。可以说,势的这种情感的抒发也是当代书法的一种需求。
    体现力度。力量体现在书法中就是力度。不是力量大,书法就好,这种力度体现在线条和作品中,要靠感觉。因此,势就是一种感觉,无法去定量。我在南航工作时,跟一些老师做过交流,讨论书法的力度究竟多少合适,能否做一个模型进行量化,通过对经典法帖中章法、线条、结构等数据的分析,找到规律并进一步说明用多少力度是合理的。虽有这个想法,却很难操作。我是学工科的,但还是生疏,有的老师虽一直从事工科专业,但对书法又不甚了解。我想这个事情还是可以去做的,首先要去采集大量的数据。当然,结果未必能够指导实践,但论证出一个关于力度的规律未尝不可。力度有没有清晰的标志估计也说不上来,其实就是一种感觉。感觉从何而来,有时候很虚,有时候又很具体。比如,我们看一件作品就能分辨出是否具有力度,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,靠对历代经典法帖的充分认识,靠大量的经验判断。我们学习书法时,要能感觉到作品中势的力度感,或者说是作品的感染力,判断作品能否打动人。可以说,也是这样的一种力度感支撑着书法的创作。力度体现在笔法中,比如,增加一些逆势,可以增强线条力度;再如,在书写时,追求自然、直率,尽量直接进行书写。另外,力度跟工具也有关系,硬毫较软毫可能会更好地体现线条的力度。各人书写习惯不一样,并不是说软毫不能够体现线条的力度,林散之先生善用长锋羊毫,也能做到很好地体现线条的力度。如果用软毫写王羲之风格的作品,就很难表现得充分。要多去琢磨,使工具与风格相匹配。
    体现风格。风格是气势的体现。气势虽然在技法层面有很多呼应,但更多的是决定了作品的风格。不同的风格是不同的势态来支撑的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书写习惯,就有不同的势的呈现。如颜真卿雄浑、朴茂的风格,就有相应的笔势、体势;董其昌淡雅的风格,也是靠他特有的势态所呈现出来的;王羲之萧散的风格,势态变化非常丰富。凡是风格比较明显、突出的,势的呈现就非常清晰。八大山人的势比较内敛,虽然笔法相对简约,但结构变化很大,空间虚实的对比和体势的变化也相对比较丰富。弘一法师书法的“减法”做得最好,一根线条也是来无影去无踪,组合后却内涵丰富,实际上也是势的表达。弘一法师不像八大山人作品中有较多的结构变化,但他的作品将静态做到了极致,这是势的另一面。显性的势好呈现,也好理解,但隐性的势就很难呈现和理解了。弘一法师的作品有很强的排他性,我们很难做到这种看似简单实为丰富的势的表达。弘一法师的作品从静态的形体中体现出动态的方向,动态的方向是隐含在其中的,含而不发。这样也可以解释当代的隶书作品,很多没有波挑,都减省了,这种含而不发不代表没有波势,还是有的。静态中有了动态的方向,这一方向不是到达了终点,而是可能才出发,或者尚未出发而有此趋向。

八大山人《题画诗轴》

    关于书法的势,以下三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。
    一是度的问题。不能超过,过犹不及。比如字的体势结构,不能过分夸张。再比如笔势,拿横势说,不能过分,不能超过一般的度。墨色变化也不能超过一定的度,不能五花八门。因此,在创作中对势的理解要注重度,不能过度追求势的变化,要适可而止。
    二是要避免怪。奇怪是个合成词,在书法上要奇而不怪。当代书坛,很多人追求“怪”。“扬州八怪”的“怪”和当下所谓的“怪”的审美指向不同。“扬州八怪”的“怪”是一种创新,是对腐朽书画传统的批判和革新。作为传统认知,“扬州八怪”的“怪”的程度已近极限,因此,我不主张学“扬州八怪”,如果一定要学,就不能为了“怪”而求“怪”,要学习他们的书法精神,要往书法传统里收,在势态表达中要避免“怪”。“怪”还体现在结体的过于摆动、不自然。另外,字过大或过小,或是一会儿很大、一会儿很小,还有一些江湖书法等,都是怪的现象。
    三是靠线来支撑。线条的质量、力度、变化,如何做到干净、提炼、富有质感,需要在学习中提炼古人优质的线条。想要将其学到手,是一件难事。将线条提炼,又呈现在作品中,需要我们将其与自身的审美、性格和平时的积累相结合。线条的把握也决定了势态呈现的成败。可能有势的想法,或有多种呈现的途径,但没有线条作保障,也是实现不了的。当然,书法不能只注重线条,因为书法的基本单位是汉字,而不是线条。如果书法是线条的话,那么概念就又混乱了,那些不写汉字的线条岂不都是书法了?很多当代艺术也注重线条,但不是书法。书法为何在概念上出现混乱,就是一些人对书法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单位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。美学家更多的是从线条来提炼审美。当代艺术家看到了线条这一国际通用语言,西方艺术可能也注重线条,但是很抽象,跟中国书法有很多共通性。书法首先要写汉字,这是书法的底线,也是书法的边界。汉字是靠线条组合的,线条很重要。
    交流这一主题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对书法的势有进一步的认识,了解其重要性。当我们提高了对势的认识后,就不会再写得很呆板、一味地端庄,或多或少会有意识地做一些势的变化。

来源: 中国书画报


 
网站首页  |  艺术动态  |   书画名家  |   网上画廊  |   陇原书画  |   书画评论  |   名家访谈  |   创作心得  |   视频之窗  |  
Copyright © 2005-2020 大为书画网 (www.gsdwhm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
业务热线:18893142737  13893239127  邮箱:gsdwhm@163.com
地址:兰市州安宁中兴小区7-6-3   建议使用1920*1080分辩率
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大为书画网  最终解释权归大为书画网所有
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:陇ICP备13000632号-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910号